
石楼县曹家峪村数字乡村数据中心。本报记者 王龙飞 摄
在三晋大地上,有一条看不见却澎湃奔涌的数字长河:从雁门关到风陵渡,从吕梁山腹地到太行山深谷,千兆光纤与5G信号翻山越岭、穿林越河,将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村庄、一户户农家与广阔的世界紧紧相连。
数字是有力的佐证:十年来,我省信息通信业不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6.47亿元,先后在4526个行政村建设了光纤宽带网络,在4178个行政村建设了4G基站,在647个行政村建设了5G基站,对1103个通信基站进行了北斗授时功能改造,历史性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如今,太行山、吕梁山等革命老区网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全省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数字翅膀”。
政策引领,“一张网”贯通表里山河。2021年,《山西省信息通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将“电信普遍服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明确提出“到2025年,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省通信管理局会同财政、工信、农业农村、交通、文旅等多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形成“省级统筹、市县主责、企业主体”的三级推进机制。
强化文件协同落地,放大政策叠加效应。省政府高规格打出“组合拳”,先后出台《关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措施》《山西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山西省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省通信管理局同步实施“畅联山西、信号升格”“万兆领航、晋享升级”专项行动,印发“万物智联”移动物联网发展实施方案,立体化营造最优建设环境,全力按下以千兆光网、5G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乡村筑基,“通信网”直通田间地头。我省信息通信业聚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通信供给差异,持续建好用好农村致富信息路。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全方位布局农村及偏远地区4G、5G、光纤宽带网络、通信基站北斗授时功能改造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省58个贫困县电商网络实现运营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及偏远地区100多万人通信难问题,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实现5G网络有效覆盖。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1.75万个5G通信基站串联辐射4650个村庄、970个旅游景区和景点,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有效覆盖。十年织网,我省铺就了一条城乡一体的“信息高速路”,优质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推动我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释放农村及偏远地区数字经济乘数效应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年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革命老区百姓,使得山西这片“红色热土”正加速变身“数字高地”。
吕梁可称作“晋绥边区红色心脏”,当地依托“三医联动”平台,把129家医院、1477家定点药店数据全部汇入城市级医疗大数据湖,训练AI风控模型,使医保骗保识别时间从两周缩到分钟级,山区群众用手机即可完成商保理赔,平均垫付压力下降六成,老区“数据”替代“药费”成为新底气,数字治理能力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已实现桐峪1941小镇、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双千兆”覆盖。开通的“5G+VR”沉浸教学,让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党史、观看实景演艺,日均线上浏览量破十万。高速网络还带动了当地核桃、连翘等农产品的直播销售,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
“太行精神发源地”武乡县胡峦岭村依托物联网建成5G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墒情、温度、养分在线可视,水肥一键直达,把340亩旱坡地变成5G“智慧芦笋园”,系统记录全程数据,亩产鲜笋750公斤,亩均纯利突破6000元。村民李有旺感慨:“过去挑水浇地,如今手机点一点,地里像有隐形队伍。”
回望来时路,从“信息孤岛”到“云端共舞”,从“肩挑手扛”到“一键万物”,我省用十年的坚守与攻坚,在太行之巅、黄河岸边写下了“电信普遍服务”的中国故事。今天的三晋大地,网络无处不在、算力触手可及、数据奔腾成河。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沿着这条看不见的“数字黄河”铺展开来,奔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本报记者 王龙飞
责编:李青
热门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