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团大战遗址公园的绿化建设让红色地标焕发新活力,“林相整齐,林木健壮,生态功能显著”的多元结构已然形成。张哲远 摄
清晨的狮脑山,经过夜雨的洗礼,晨雾缭绕,宛如轻纱覆盖山巅,远处的峰峦层层叠叠,宛如水墨画中的淡雅留白。
初秋的阳泉,群山叠翠,碧水潺潺。这座曾因煤炭而兴的城市,如今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在太行山东麓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近年来,阳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十四五”期间,以非凡的决心和行动力,在生态建设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坚定不移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态发展传奇篇章。
红绿交融绽新颜
狮脑山的生态蝶变之路
“以前上狮脑山,路不好走,山上植被也稀稀拉拉。现在你看,柏油路直通山顶,到处都是绿树花草,来这儿缅怀先烈、休闲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家住阳泉市城区的王先生,周末带着家人登上狮脑山,望着眼前的美景感慨道。
8月20日,记者来到了阳泉市的“城市绿肺”——狮脑山。这里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其国有林场副场长邓计平介绍,林场经营总面积1.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05万亩,形成了稳定的乔灌草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我们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森林资源保护全过程,通过‘人防+技防+物防+联防’监管体系,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网’。”邓计平说,林场引入智能化监测设备,可实现24小时火情预警,同时聘用护林员加大巡护密度,与周边区域签订联防协议,让这片绿色屏障愈发坚固。
得益于景区提升工程,今年上半年,狮脑山景区游客量显著增加,其中不乏前来研学的青少年。“孩子们在森林里聆听战斗故事,在湿地边看蜻蜓点水,这种‘红色+绿色’的体验比课本更生动。”景区讲解员说。
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林场科学规划,通过多个项目实施,森林资源数量持续递增,质量显著提升,“林相整齐,林木健壮,生态功能显著”的多元结构已然形成。而百团大战遗址公园的绿化建设更让红色地标焕发新活力——景区内7781株乔木、2350株灌木、23766平方米地被花卉构成了四季如画的景观。阳泉市园林绿化中心公园科科长兰岚介绍:“仅2025年,狮脑山路沿线就栽种地被植物15万余株、乔灌木1700余株,铺草坪5500余平方米。我们用‘绣花功夫’提升绿化品质,让红色文化在绿色生态中更好地传承。”
生态蝶变的背后,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坚决整改。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矿产开发问题,阳泉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整改,漾泉煤业、南庄煤矿分别于2023年和2020年完成退出,大阳泉矿和华阳二矿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已与狮脑山森林公园不重叠。同时,《关于对自然保护地内矿产开发项目加强监管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为生态保护筑牢了制度防线。
如今的狮脑山,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健身步道上,市民们慢跑健身;百团大战纪念馆前,游客们驻足缅怀;文廊碑刻旁,孩子们触摸历史脉络。这座英雄之山,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地标,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理念如何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矿山披绿生金
郊区的“破茧成蝶”实践
“真不敢想啊,以前这满是乱石的采矿坑,现在竟成了能种出红薯、玉米的良田!”站在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东梁庄村的田野里,58岁的村民梁富民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感叹道,“如今他在修复后的土地上务工,一天能挣100元,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东梁庄村的蜕变,是阳泉市郊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缩影。郊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吕志强介绍,该区依托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已完成156个图斑、5940.90亩的治理任务。其中,京津冀项目修复面积2982.60亩,新增耕地39.3亩;重点区域项目治理完成2958.30亩,让大片“伤疤地”重焕生机。
在东梁庄项目现场,昔日因无序开采铝矾土形成的137.85亩采矿坑,经过采坑回填、土方平整等工程,已扩展至186.1亩治理面积,其中耕地130亩、林地56亩。“我们采用富硒土覆土,特别适合种植红薯。”吕志强说,2024年这里产出红薯12.25万公斤、玉米1.6万公斤,经济收入约90万元。项目不仅带动了就业,更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该村西南约1.5公里处曾是废弃耐火粘土采场,130.2亩土地因废渣堆放、基岩裸露而功能丧失。通过修复,现在变成了106.5亩耕地、25.20亩林地和25.05亩草地。而新城大道三泉段西侧,经治理后栽植各类树木1.48万余株,红绿交错的景观成为新城一处亮丽园林。
“我们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实施。”吕志强表示,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显现:复垦耕地解决了耕种资源不足问题,林地草地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保障了居民安全。如今,郊区的山更绿了,田更沃了,群众的获得感也更强了。
水系焕活乡村
平定的“清水绿岸”新图景
“以前这个河道淤泥堆积,一到雨季就担心水漫出来。现在清淤疏浚后,水变清了,两岸也种上了花草,咱村的环境不比城里差!”平定县巨城镇西塔堰村村民看着家门口的温河,脸上满是笑容。
平定县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让更多村庄享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福利。该项目涉及桃河、温河,通过46.3km河道清淤疏浚、8.69km岸坡整治、13座生态堰建设,形成397亩河道内生态湿地和70.43亩滨岸生态治理区,生态蓄水量达14.3万m3。该县水利局河湖长制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郗田文说:“项目恢复了河道两岸的生态平衡,将娘子关核心景区、传统古村落串联起来,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在治理过程中,技术创新让生态效益更显著。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建筑有限公司工程负责人李爱兵表示,施工中他们采用的生态堰设计既能拦蓄水源,又能维持河道自然形态,让水系“活”起来。
在平定县的水系治理版图上,南川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的推进,更让“清水绿岸”的图景愈发完整。沿着南川河一路向南,成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浅滩上几只白鹭低头觅食,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污水直排、水质堪忧的“问题河段”。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改善流域水质的重任。”山西华通蓝天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介绍道。2021年9月,2800万元中央及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下达,为工程奠基;2022年7月,公司通过公开招标中标,成为这项总投资超5199万元工程的实施者。“我们接手时就明确,不仅要治污,更要让治理过程符合生态规律。”
水系治理的成效,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体现。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曾把“乱柴沟”改造成蓄水4万方的“龙湖”,去年举办的“龙湖杯”歌舞大赛带动了餐饮、旅游消费;村里引入的蛋鸡养殖有限公司,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问题。西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秋祥说:“我们坚持‘五改一绿化’,森林覆盖率达70%,获评‘国家级生态文化村’,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从狮脑山的红绿交融,到郊区矿山的披绿生金,再到平定水系的焕活乡村,阳泉市的生态建设实践,正是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筑基战略的生动写照。这座城市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证明:只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从“煤城”到“美城”的启示
郭强 刘迎春
狮脑山的晨雾漫过山峦,如纱如画;郊区的矿坑覆土生金,红薯满园;平定的河道清水潺潺,白鹭低飞。这座曾经以“煤城”之名烙印于时代记忆中的城市,正以一场坚决而有力的生态革命,重塑山河湖泊,更重塑发展的逻辑。
阳泉的转变,并非偶然。它源于对过往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来自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实践。从狮脑山“红绿交融”的生态蝶变,到郊区矿山“破茧成蝶”的修复实践,再到平定水系“焕活乡村”的治理图景,阳泉以一系列具体有力的行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写入土地、惠及民生的生动现实。
尤为难得的是,阳泉的绿色转型始终与百姓民生紧密相连。市民王先生感叹狮脑山“路好走了,景更美了”,村民梁富民在修复后的矿坑土地上务工增收,感慨“日子更有盼头了”。这些普通人真切的获得感,才是生态建设最温暖的注脚。生态的价值,不仅在于山水焕新,更在于它能否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与发展红利。
阳泉的探索也具有深刻的样本意义。它向我们证明,资源型城市不是注定要走“污染—治理”的老路,生态欠账不是永远还不完的债。通过科学修复、制度保障与产业重塑,灰色矿坑可以复绿生金,黑色河道能够重现清流。这其中,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如坚决退出重叠矿权、整改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绣花功夫”的耐心——如一草一木的栽种、一河一渠的疏浚。而其成功的关键,更在于找到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让生态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新资本、新叙事。这正是高质量发展应有的模样:增长模式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依托生态赋能,发展成果从侧重经济指标扩展为涵盖环境福祉、人民满意。
阳泉的绿色转型仍在进行中,但其方向已经清晰,路径愈发坚定。它告诉我们,生态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座城市的选择,能改变一片土地的命运;一片土地的复苏,也将滋养一代代人的未来。
本报记者 郭强 张荣 刘迎春
责编:李青
热门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