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两用 一地双收
2025-08-04 09:04

7月28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760亩“稻蟹混养”试验田里,蟹苗投放工作正有序进行,一只只优质蟹苗在稻株间穿梭觅食,与长势正旺的水稻秧苗共同生长。这是晋祠镇首次推广的“稻蟹混养”生态种养模式,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据了解,“稻蟹混养”是晋祠镇今年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该镇农业办主任张水龙介绍:“螃蟹能吃掉田间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提升了稻米品质,不仅让晋祠大米的清香中多了些蟹鲜味,还让肥美的螃蟹沾染了稻香。”


在实施“稻蟹混养”生态种养模式前,晋祠镇组织农技人员赴宁夏、朔州等地取经,精选晋稻17号、中科5号、稻花香2号等16个发芽率高、籽粒饱满、抗逆性强、耐深水的优质稻种。目前,已在王郭、赤桥、索村、花塔、新庄等7个村配套投放优质蟹苗。经过3个月的共生期,预计可收获稻谷38.5万公斤、螃蟹5.5万公斤,总产值达1500万元。


如今,晋祠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稻蟹综合种养实施主体省级5家、市级3家,各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投入、市场运营,村集体收取土地租金,并组织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索村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有固定收入,在田里务工能赚工钱,收获后还能给我们发放稻谷。”“过去分散种植效益低,现在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能多赚一份卖螃蟹的钱,大家积极性更高了。”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梁胜凯兴奋地说。


从千年贡米的历史传承,到稻蟹共生的创新实践,如今在晋祠镇,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锦绣图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图为村民正在展示蟹苗。杨润德 摄


  

本报实习记者 姚雅馨 通讯员 杨润德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