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展示空间与意境理念营造研究
2025-07-25 08:34

宗白华先生,我国杰出的美学家及诗人,其在美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展现了独树一帜的“诗性风格”与“诗人气质”。这些特质主要反映在其对生活、生命和自然的直接感知与领悟上,而非仅仅依赖于间接的理论想象或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系统论证。这种特色在其美学著作《美学散步》中尤为显著。宗白华先生对艺术价值问题极为重视,他在著作中详细论述了艺术价值的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形式价值,即艺术作品具有形式美感,能够为人们提供积极或消极的审美体验,甚至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带来慰藉与感动,这是艺术价值中“美”的体现;其次是象征价值,宗白华通过对大量经典文学、雕刻和书画作品的研究,指出艺术作品在表达艺术家精神世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象征艺术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传递艺术家的精神追求,这是艺术价值中“真”的体现;最后是启示价值,即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心灵层面的交流,赋予人们不同的人生感悟,从而启迪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这是艺术价值中“善”的体现。从古至今,“意境”都是多处可见,含义各不一样,而文中讲到的绝大部分意象是出现在艺术品、作品中,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宗白华论述的意境是在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融汇中西哲学思想的一个艺术门类论,建筑设计表达出意境最突出,除了建筑由砖瓦石木组成以外,更多的是包含有文化历史气息的精神诉求,例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北国古城的红墙绿瓦,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无限思考空间。由此,我们认为意境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提升了建筑的艺术性也赋予建筑灵魂与气息。在讨论美时,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将“美”本身进行明确定义和逻辑解析,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发现美”,论述“中国的美的问题”。


一、意境理念与建筑美学中的“道”


说到用“道”去观照,则不仅是泯除了物我之境,也是消解了物物之间的区别,宗白华先生说的情景交融,也同样具有这个意思。要使世界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解放,必须消解物物分别的观念,而站在大化流行的“道”的一视同仁之位置上。这是中国的古典哲学。“道”是整个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博大精深。就美学而言,“道”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有价值的概念之一,既包括“宇宙生成之理”,又包括“自然万物的运化之法”;对于建筑美学来说,“道”不仅是建筑空间形象的一种形式美追求,更是对于建筑空间层面超越之上的精神审美的释放,不论是“虚实相生”还是“无中生有”,都以无形的“道”驾驭着有形的构造。在建筑空间自然顺畅流动以及建筑平面空间的调和关系中,“道”才可以在建筑立面当中呈现出来,体现出建筑立面表达出来的不只是呈现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在其背后体现了一种超出具象的意蕴。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从《美学散步》出发了解宗白华的著作后,发现自己之前的观察并没有出乎意料:历史上的舞蹈哲学美学家甚少。然而宗白华依旧以一己之力独当一面,他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对舞蹈有关的部分就有专门论述,且整篇围绕着舞蹈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探讨,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宗白华深受中国艺术浸染,又有着扎实的中西哲学功底,在他谈论舞蹈时,既联系其他艺术,又寻求不同门类间的共通点,并着重论述舞蹈的哲学观和宇宙观,用极其精准的方式表述舞蹈的哲学美学特征——也即本文称颂的“艺”,包含了一气贯通、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的“道”,而“道”是艺术的具体表达。因而“身”是有生命的。即正如前文所述,“道”贯彻于一切之中,“道”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礼乐制度之中,尤在于“艺”中得到尽善尽美的体证,辉煌的“艺”将“道”实体化,并赋予它生命,也是“道”为“艺”增加了灵魂。


空白这一美学观念蕴含着很深的思想性和美的旨趣,具有高度的深奥特质,并且不是仅为空白而留出的空间,它内在地包含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但其实质中却隐含了大量的未定的信息和未来的可能性,诚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并将之留于观者去填补、去创造,于无形处透露出了深刻的内容。留白恰似中国绘画的“以少胜多”“以虚代实”,注重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追求的是“无字处皆其意”。它既是一种视觉上简约的形式美,也是一种精神上丰富的意蕴美,最终达到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其间达成共鸣与和谐的状态。


二、建筑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实践


中国园林凭借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达成天人合一境界。室内展示空间指利用建筑内部作为展示用途的空间,但少见于佛堂、佛塔之类用于公共建筑的展示空间。山西博物院建筑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创新融入博物馆建筑中,以一种时尚的方法来表达。为了在建筑上体现山西特有的文化符号,使这座博物馆既具有中国传统意味,又饱含浓郁的地域特点,博物馆采用斗、鼎两个特有的中国文化符号为设计图案,并以此形成主体建筑门窗样式,寓意着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四角设置青铜立柱,分别雕刻着饕餮纹、窃曲纹、蟠螭纹等美丽的纹样,反映的是春秋鼎盛、轩壑山川的状况,传递的是地域性。外立面上使用土黄色做装饰采用这种颜色主要是因为它很接近于山西大部分地区土壤的色泽,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建筑同样能够反映出一种属于地域的文化观念,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关注、一种礼敬:这里所说的是山西,在山西,在山西生长的土地。这是一种特定地域特有的人文精神。同这一观点相契合的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说“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可以说,“源于当地颜色”也是一种心情,而恰恰是此,从而也就达成了和谐之美。


山西博物院的内部空间设计注重空间的灵动、通畅,以回廊的方式围绕着中央展厅做环形布置,用建筑的姿态模仿了佛塔的比例,体现了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形式的理解,在动静结合的空间中赋予了“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流动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提出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空间意境。


三、宗白华美学思想对建筑意境营造的启示


宗白华一生中并无一部系统性的美学专著,但我们在其广博的美学散文中可见宗白华描摹一代美学星海式的创作,让人叹为观止。而这样的赞美,不是出自那些功勋卓著、著作丰盈的美学大家之笔。因为这篇有关舞蹈的想象或许充满朴素的情感意味,但在舞蹈之上,在艺术之上,在人生之美的层面,又是十分清晰和洞达的。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先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踏遍广袤的民族文化土壤,饱读文墨深厚的山水辞章,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的一珠一蕊放到广大无垠的文化天地中,搜尽千千万万种具象美、意象美、情象美、境象美的灵动神韵汇聚成塔,而又如涟漪般一点点荡开。这样的美学才是最真实的宗白华,才是多角度、多面向地展现出健全的美术思想。这也充分证明了宗白华一生倾注心血于研究民族艺术、创作民族美学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 王卓康 朱江

责编:李青